坚韧不拔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能克服困难,也就不能成功。这句话用在我们身上同样适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己的弱点,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无所不能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不可战胜的。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一:坚韧不拔意思

坚韧不拔的意思是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拼音:jiānrènbùbá
出处: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白话释义: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卓越的才能,,也一定有坚强坚韧不拔的志向。
用法示例:想成就事业,就一定得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
拼音:jiānqiángbùqū
意思: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出处:《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
白话释义:只有做到坚韧、刚毅,毫不屈服的人,才是义士。
拼音:jǔqíbúdìng
意思:下棋的时候拿着棋子,不知该如何下。比喻做事情的时候有很多顾忌,犹豫不决。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白话释义:下棋的人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二:坚韧不拔意思解释

发音 jiān rèn bù bá
释义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示例 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发 音 jiān rèn bù bá
释 义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示 例 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坚韧不拔 拼音 jiān rèn bù bá 解 释 韧:柔软而结实。拔:移动。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近义词 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不屈不挠 反义词 摇摆不定 英 文 invincible; unwavering; firm and indomitable; persistent and dauntless; intrepid 出 处 方毅《读》:“需要的是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不懈,坚韧不拔。” 事 例 丁玲《杜晚香·根深叶茂》:“是开天辟地、坚苦卓绝、~,从斗争中取得胜利、从斗争中享受乐趣的北大荒人。”
发音 jiān rèn bù bá
释义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发音 jiān rěn bù bá
释义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出处 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不拔”,不可拔除,意即不可动摇。“坚忍”可以“不拔”,“坚韧”同样可以“不拔”,两者是同义词。“坚忍”的“忍”,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以极大的毅力忍耐、忍受;“坚韧”的“韧”,强调的是一种评价,意志百折不挠、万难不屈。就词语的历史来看,“坚忍不拔”在前,苏东坡《晁错论》中便见应用:“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现代汉语中则以“坚韧不拔”更为常见,《中国成语大辞典》以“坚忍不拔”立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坚韧不拔”立目,也许便反映了这一变化。

三:坚韧不拔意思相近的词

顺其自然意思相近的词:顺从其美

四:坚韧不拔意思和造句

【成语】: 坚韧不拔

【近义词】: 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百折不回

【反义词】: 摇摆不定、举棋不定

【拼音】: jiān rèn bù bá

【解释】: 坚:坚定;韧:柔韧。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处】: 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举例造句】: 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五:坚韧不拔的演讲

光明日报

疫情紧张的2月底,市场上N95口罩紧缺时,南京工业大学传出了好消息:化工学院教授陈苏课题组研发的一种功能高分子材料投入量产,每天可生产8吨口罩滤芯层原料,这将极大缓解市场上N95口罩严重紧缺的局面。

“N95口罩的关键技术在于其致密、能有效隔离病毒的滤芯层。用我们研制的1吨材料,再运用纳米纺丝工艺,就可以为20万只N95口罩,或者80万只普通医用口罩提供滤芯层。”课题组成员之一李晴博士介绍,课题组每次开会时,导师都会告诫同学们,做科研既要紧盯国际学术前沿,也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一定要把论文写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能为缓解疫情作出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课题组同学们都很开心!”李晴笑着说。

“我培养学生的理念是,论文和应用一个不能少。”陈苏教授感慨地说,“正如我的老师所说,要靠近科学、靠近工程,没有科学的工程做不深、做不到领先。同样,没有工程的科学不能解决问题。科学与工程、论文与应用一个都不能少。”

家国情怀,追求本质

在南京工业大学,像陈苏这样秉持为国科研为国育才理念,面向行业产业发展培育人才已经蔚然成风。“这与‘时钧精神’在我校的代代传承有着很大关系!”化工学院教授陆小华表示。

作为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时钧带的第一位博士生,陆小华时刻牢记着老师的精神风范——时钧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在“七七事变”之后,毅然投身祖国,怀着教育兴国的赤子之心,执教67个春秋,育桃李无数。时钧“忠党爱国、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坚韧不拔”的精神润泽着全校师生,影响着世代学子。

在时钧精神感召下,南京工业大学立德树人氛围浓厚。“时钧园”成为爱党爱国和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将传承时钧精神作为新教工入职、新生入学和党员教育等必修课程;编写时钧精神读本,融入课程思政之中;连续12年开展时钧班创建活动,每年举办时钧精神演讲比赛,为优秀学生颁发时钧奖学金……

传承好时先生的“接力棒”,陆小华一天也不敢懈怠,“家国情怀、追求本质”是他在面对学生时,最强调的两个科研关键。曾有刚进课题组的研究生抱怨发论文难,羡慕别人的研究方向好发论文。陆小华却认为,发好文章固然重要,但是评价一个人的工作价值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另一个是工作有没有系统性。

“陆老师要求我们始终要考虑课题的‘顶天’,对于科学前沿的意义在何处;课题的‘立地’,对于实际工程的意义在何处。”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陈晶晶语气中透露着对导师陆小华的钦佩。在选题设计上,陆小华认为,应该坚持原创,以解决某个具体科学问题为目标。在陆小华的指导下,陈晶晶发明了国内首款针对沼液的换热器。

学科融合,协同育人

化工学院管国锋教授谈及组建多学科融合型教研团队的初衷时介绍,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所以团队将来自企业的工程项目设为毕业设计选题,供同学们挑选。

“刚开始时,参与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学生都是靠专业教师的推荐,但现在都是学生主动报名,这对我们师资也提出了一定的专业要求。”来自电控学院的薄翠梅教授说道。这支团队是由管国锋教授牵头,机械、电控、化工、安全等专业教师联合组成的一支多学科融合协同培养学生的教研团队,旨在培养出复合型跨界人才。

管国锋教授团队还给团队学生增加了一项硬性规定,即高一级的同学在完成自己项目设计的同时,必须给下一年度进入团队的同学讲解对应的知识点。“教学相长,我们让学生做老师,在增加他们压力的同时,激活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万辉副教授介绍道。

产学合作,真题真做

“我申报‘智能集成设计在工厂设计中的应用’项目的时候,不仅得到了学院导师的指导,而且还得到了冯强董事长的指点和帮助,为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还让我进入企业的研发平台进行实践操作。”2016级的于亮同学说,冯强是南工大的校友、南京中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是导师和冯强将自己的项目融入企业的运营项目之中,这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在产学合作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南京工业大学将产业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毕业设计的选题

学校扎根大地办大学,将学校创新链与区域发展产业链无缝对接。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升,95%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都参与了一项大创项目,基本实现了“所有项目有成果、所有学生有锻炼”,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9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