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传入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逐渐形成今天的样子。辣椒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时人们用它来祭祀,后来来人们发现它可以驱寒,于是就开始大量种植。到了汉朝,辣椒的种植面积达到了顶峰,那时候的辣椒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调味品,不仅可可以用来炒菜,还可以用来泡酒。在古代,人们对辣椒的需求非常大,所以当时的辣椒价格也非常高。

一、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辣椒的?

辣椒是在明末传入中国。

辣椒的祖籍不是中国,而是南美洲热带地区。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中有:“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番椒是呈丛生长,花朵白色,果实像是毛笔的笔头,颜色发红,味道很辣)”的描述。

据此记载,通常认为,辣椒即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至今我国有些地方还把辣椒叫做番椒。其实早在明代之前,传统的辛香料主要有茱萸、姜、花椒等。

扩展资料:

辣椒食用在中国的发展:

1、清初

万山环抱的贵州因交通不便,食盐和蔬菜极度匮乏,人们迫切需要一种食材来缓解饮食的寡淡。康熙年间,贵州及其相邻地区以辣椒佐餐,当地的“土苗”用它来代替盐,于是,辣椒得以走上餐桌。

2、乾隆时

乾隆年间,贵州开始大量食用辣椒,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贵州东部的湖南辰州府也开始了尝试食用辣椒。

3、嘉庆时

嘉庆年间,已经有多个省将辣椒“种以为蔬”,吃辣大省四川也已是“山野遍种之”,川菜的调味料家族迎来新成员。

4、道光和同治时

二、辣椒明朝传入中国,为什么偏偏在四川、湖南等比较多见?

优质答案1:

辣椒原产墨西哥,明朝后期传入中国。世界各地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形成了辣带,处于这一辣带的人对辣味十分依赖,几乎是无辣不欢。四川、云南、贵州正处在这个辣带中,还有湖南、江西、及周边也是喜辣的。其实湖南人更不怕辣,川渝人会吃辣,(把辣味演绎的淋沥至尽)贵州、云南人是辣不怕,这些地区的人对辣的演绎各有千秋,相互不服,大有我是“辣中老大“之势。

中国地理饮食研究人员把中国喜辣地图划分为重辣区、中辣区和微辣区及不辣区。但随着歺饮业的互相渗透,这种划分已变得不太明显。

重辣区: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江西;

中辣区:陕西、新疆、山西、山东、北京、青海、甘肃、内蒙、东北;

微辣区:江苏、安徽、浙江、河北、河南;

不辣区:广东、广西(部分)、香港、福建;

但这是就大部分情况而言,并不绝对。




优质答案2:

谢谢邀请!

酸甜苦辣,诸种味道,只有辣最独特。

其他的味道,都是用味蕾可以感受到的,唯独辣,是需要神经感受到的,所以有时候不小心将辣椒碰着手,也能感觉到皮肤火热。

这种神经刺激,是会上瘾的。熟悉了之后,简直是欲罢不能。

辣椒原产地是美洲地区,当地七千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神奇的植物果实用于烹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辣椒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辣椒传入中国可能有两条路径,一是经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新疆、陕甘再入内地。另一条是经海路,由东南亚马六甲、菲律宾等地传入。

有趣的是,辣椒刚传入中国,并不是作为食材,而是当观赏植物的。

第一次尝试辣椒的明清人,必定被这神奇的辣刺激的一个激灵。

中国古代也有辛辣味调料,俗话说“葱辣鼻子蒜辣心,韭菜会辣脊梁筋”,这些都是辣味的来源。此外还有姜、胡椒、茱萸等都是古人的辣味调料。

但是这些辣都没有辣椒这么简单粗暴,能把人辣的满头大汗,乐不思蜀。

辣椒能在四川、湖南、贵州一带流行开来,和当地的环境不可分割。

潮湿、闷热的环境,自古都是人类生存的巨大障碍,古人常用“烟瘴之地”形容这些地方,其实说的“瘴”主要还是湿热,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得各种以蚊子、昆虫等为媒介的细菌病毒传染病,体质不好者难免会有生命之忧,正如司马迁所言:“江南鄙湿,丈夫早夭”。中医也经常讲“湿气”,可知这种环境中的湿是不利于健康的。

辣椒可以祛湿,可以刺激食欲,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再加上辣椒种植容易,单株产量也不低,晒干后耐存储,就成为我国这一潮湿带味道的主要来源。

辣椒甚至还可以代替国家控制着的,昂贵的食盐。

以辣椒代替食盐?没错,在康熙六十一年《思州府志》中记载了这一惊人的现象:“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到清代,辣椒就逐渐征服了贵州、湖南、四川、江西一带居民的胃了。

据史料记载:

嘉庆年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椒)以为蔬”了。
道光年间贵州北部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
到同治年间,贵州人“四时以食”海椒。
清末的《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连做汤都要放辣椒,可谓是无辣不欢了,这也难怪有人说:“辣椒是穷人的油盐”。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三、历史上,辣椒从两广、江浙传入,为何却在川湘滇黔发扬光大?

优质答案1:

我也纳闷,为什么江苏不吃辣单独我邳县特能吃辣

优质答案2:

辣椒是现今大众餐桌上的主力食材,风头无两、无可取代。火锅、串串香、水煮鱼、螺蛳粉等诸多美食如果缺了辣椒,便会黯然失色,仿佛丢了灵魂一般。

但其实,辣椒并非是我国的本土作物,它来自于遥远的美洲,直到明朝才传入我国。有缘千里来相会,辣椒恰恰对了国人的胃口,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渐走上美食巅峰。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辣椒最初是从两广、江浙传入,而从现今的结果来看,四川、湖南、贵州、云南才是辣椒的“巅峰圣地”,那里的人们无辣不欢、嗜辣如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辣椒的历史悠久,但传入我国较晚

如果一个人有幸穿越到唐朝,他会发现辣椒没的吃;再穿到宋朝,辣椒还是没的吃,何解?因为辣椒原产自美洲,明朝后期才传入我国,所以在此之前的人们可没有享受辣椒美食的口福。

虽然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晚,但不代表辣椒的历史短。考古学家估计,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美洲的玛雅人就开始吃辣椒了,当时咱们中国还处于远古时代,人们过着很原始的生活。而辣椒生长于美洲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只不过,当时还没人去尝试着食用它,它还是“野草大军”的一员。

△羽蛇神金字塔,位于古玛雅城市遗址奇琴伊察

辣椒被封印在美洲大陆许久,直到1493年前后,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终于发现并带走这个“宝藏”。从此以后,辣椒通过世界范围内的贸易,由海路或陆路传播到了各个国家,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中国。

辣椒首次登陆我国的具体时间已难以考证,但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位著名的养生学者叫高濂,他写了一本养生著作《遵生八笺》,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辣椒开白花,温文淡雅,不似果实火辣

我就亲自种过辣椒,高濂对辣椒的描述可谓准确详实。根据他的记载,我们可以确定在明朝后期辣椒便已经传入我国。

虽然姗姗来迟,胜在一拍即合

辣椒在明朝传入,但真正发展壮大还要等到清朝,毕竟一件新事物总要给人们逐渐适应的时间。

起初,辣椒主要从江浙、两广这些沿海地区通过海上贸易传入我国,然而最先接触却不代表有效利用,这些地区并没有充分利用辣椒,更多地是把辣椒当作好看的观赏植物。

那么辣椒的第一个“伯乐”是哪个省呢?

不是四川,也不是湖南,而是贵州省。

贵州这个地方山脉众多,地势起伏较大,还有著名的云贵高原横亘其中,所以自古那里的运输条件就很差。如此一来,百姓普遍穷困不说,更要命的是吃不起盐。

我们都知道盐是调味的重要佐料,如果吃饭缺盐,就会食而无味、难以下咽。可是不同于沿海地区的百姓,守着大海总不会缺了咸味食物,贵州百姓的饭碗里缺乏咸味,于是他们只好用酸、辣来弥补,而辣味十足的辣椒可谓是天赐良物。

清代蒋深《思州府志》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这一记载也证明了贵州百姓缺盐,以辣椒代替食盐的情况。

贵州百姓吃辣吃得不亦乐乎,相邻的云南和湖南百姓自然看在眼里,也开始学着食辣。这几个省的地理条件都是多山多水型,因而运输条件都挺艰难,面临的困境也是大同小异,所以辣椒在云南和湖南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辣椒由贵州传播向周边的湖南、云南

相比之下,四川食辣的记录稍晚,嘉庆以前的《四川通志》中都没有辣椒的相关记载。这也好理解,毕竟四川是个群山环绕的盆地,地理条件更加闭塞。那么,辣椒又是如何传入四川的呢?

话说明末造反头子第一数李自成,第二就数张献忠。这张献忠是个狠人,流窜到四川后,把四川祸害得十室九空,好好的天府之国在老张的屠刀下化为荒凉凄惨的废土。

△《填川诏》

为了复兴四川民生,康熙皇帝颁布《招民填川诏》,鼓励周边百姓迁移到四川,自然地还附加有各种优惠条件。由此,四面八方的百姓涌入四川,同时也把辣椒带了过去。如此一来,辣椒便在四川生根发芽,并且与花椒强强联合,诞生了独一无二的川菜体系。

等到了道光以后,食用辣椒便较普遍了,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可见清朝后期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已经将食辣发展到了巅峰,大有相见恨晚,一日不可无辣的态势。

另外还有一点,这些省份更欢迎辣椒还和当地的气候有关。所谓“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雨落寒入骨,阴湿痛难名”,四川、贵州等地都是以阴湿天气为主,人们体内湿寒较大,非常难受,而辣椒恰好可以祛除湿寒。

这是因为辣椒中含有一种叫做辣椒素的物质,可以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张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因而加速,促使人全身发汗,身上的寒湿之气就能被驱赶出来了。没了寒湿之气,人就浑身轻松,所以,四川等地的人天天吃辣,也是有一定的生理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辣椒之所以从沿海地区传入,而在川湘滇黔发扬光大,一是因为历史上这些地区穷困缺盐,因而以辣代咸,二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天气湿寒,人们需要辣椒来祛除侵入体内的湿寒之气。

最后说一句,大家觉得云南、湖南、四川、贵州,哪个省最能吃辣?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关注分享转发,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