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谜闯关挑战赛,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齐聚一堂,通过一系列趣味活动,共同探索博物馆文化的奥秘。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一:博物馆解谜游戏

前面很多人都提到了叶帅,说叶帅从未领兵打仗,但却立有大功,所以成了开国元帅。其实这是个误会。

叶帅早年也是粤军名将,在广东革命政府时期曾经率领部队镇压反动商团叛乱,维护了革命大本营的安全。到北伐时,他地位也已经比较高了,并在宁汉分立时期受到第四军张发奎的特殊信任,担任第四军参谋长,并兼任第四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都立了大功的,都是很重要的领导者。

徐帅回忆录曾说,广州起义时他奉命负责训练一队民兵,原来规定的任务是在起义发动之后占领公安局,起义失败后,局面很混乱,他不知道怎么办,跑回到指挥部去找组织,当时指挥部的领导人员都已撤离,他看到桌子上放了一堆银元,就抓了两把,塞在口袋里,后来找到组织就又上缴了。

徐帅并说,他后来和叶帅聊起这件事,叶帅说,他当时就在指挥部,但是他们在乱了之后就直接撤离了,徐帅还知道抓两把银元带走,他们就什么也没管,就直接撤离走了。叶帅并夸奖徐帅说,你比我们几个聪明。

到红军时期,一直是刘帅担任红军总参谋长,但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因为刘帅反对博古、李德那一套死打硬拼的打法,被调离了一方面军参谋长工作岗位,接替他的就是叶帅,代理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一直到遵义会议毛主席复出之后,才又进行了调整,刘帅重新担任一方面军参谋长,叶帅离任。

抗战开始后,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当时发表的八路军指挥机关的人员就是,第十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参谋长叶帅,副参谋长左权。但红军上前线的时候,叶帅奉命跟随周先后到西安、武汉和重庆去做统战工作,所以始终未到岗,而由副参谋长左权担任参谋长。后来八路军指挥机关改组,前方指挥部彭总为总指挥,左权为参谋长,但整个八路军的参谋长名义上仍然是叶帅。

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开始前,叶帅为军调小组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谈判代表,在重庆、北平等地极力奔走、斡旋,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军发表的指挥机关人员构成中,总司令为朱老总,彭总为副总司令,总参谋长也还是叶帅。当时叶帅仍然在南方局工作,所以并未实际到职,但名义上他始终都是解放军的总参谋长。1947年和谈破裂之后,他返回中央,就确实是在解放军统帅部担任参谋长工作了,是货真价实的。

北平解放后,叶帅奉命担任北平军管会主任,指挥部队保障中央入驻北平的安全,入城仪式等都是他和聂帅负责操办的。四野南下时,他奉命去四野担任副司令员,并且是排名第一的副司令员,参与了解放中南的战役。后来林总奉命入京,也是叶帅接替林总,担任中南军区司令员,并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任。四野的一帮骄兵悍将,叶帅也是镇得住的。

他自从南昌起义之后,就一直地位很高,而且经常奉命做统战工作,这是因为他在国军中本身知名度也很高,所以做统战工作比较方便一些。尤其是长期担任我军统帅部的参谋长工作,所以毛主席称他为叶参座。解放后的事就不多说了,但叶帅才兼文武,旧体诗也是写得很好的,所以并不甘心于只做军队的工作,曾在一些旧体诗中流露过这种意思。

不过,反过来说,如果以独当方面的标准来看的话,在开国元帅这个层级来看,确实也只有叶帅没有这样的经历,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但他的资历摆在那里,又多次在重要关头发挥过重要作用,给个元帅是理所应当的事。

二:博物馆之谜密室逃脱攻略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的秦始皇帝陵自1974年被发现并开始试掘与发掘以来,共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陶俑、陶马7000余件。

与所有已发现陶俑不同的是,在这“千军万马”中唯有一件陶俑的脸是绿色的。顶着这副稀罕的脸,它一出土便吸引了世人的

这尊稀世罕见的绿脸兵俑出土于秦兵马俑的二号坑,呈跪姿射箭状,因而被命名为“绿面跪射俑”(上图)。

二号坑是一个由四支小型部队所组成的多兵种大型曲尺形军阵(弩兵阵、骑兵阵、战车与步兵混合阵等)。其中,俑坑的最东侧是由172名身着战袍的轻装立射俑与身穿铠甲的重装跪射俑所组成的弩兵方阵。“绿面跪射俑”即是弩兵方阵中的一员。

跪射俑位于弩兵方阵中的核心地位,其四周分布着立射俑。作战时,由于张弩射击需要一定的时间,实际作战中不过三发,因此位于阵心的跪射俑便成为争取时间的关键,两者轮番射击,便矢如雨注,使敌人无法迫近。

由上图可见二号坑弩兵方阵中跪射俑出土时的样子——皆为“左手持弓、右手屈曲拉弦、左腿蹲曲、右膝跪地”的统一跪射姿态。最重要的是,它们的脸色都非常相近——粉白色或肉红色。

事情就是这么蹊跷!在这样一群粉脸、白脸与肉色脸中,突然就出现了一个绿色的脸——“绿面跪射俑”,这使现场的考古人员以及闻讯赶来的各路专家在兴奋之余又纷纷陷入了深深地困惑中:它的脸为什么是绿色的?且是全部已发现兵马俑中唯一的一件绿脸俑?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

(图片由

关于“绿面跪射俑”脸色的成因,多年来一直引发了人们的各种猜想,各种争论从未间断过。

猜想1:工匠是色盲。

如果这个猜想是对的,那么,为什么该俑只有脸部是绿色,而身体其他裸露部分都是正常的肤色?另外,此工匠难道只制作了这一尊陶俑?并且只是在给这尊陶俑的脸部彩绘时突然犯了色盲病(色盲好像不是突发病吧)?

即使上述假设成立:该色盲工匠只制作了这一尊跪射俑,且在涂绘脸部时突发了色盲病,那么以修建秦皇陵的严肃性以及严苛的管理制度,这样一尊例外的、“不严肃”的残品一定会被“工程监理”发现,并立即销毁,甚至把工匠“拉出去毙了”,而绝不会让它混迹于严肃的兵马俑队列中。

因此,“色盲说”的猜想并不合情理。

(图片由

猜想2:工匠恶作剧。

持这个观点的人还真不少:工期紧、任务重,此为工匠在重压之下萌发的恶作剧行为。

这种观点就更不靠谱了。上面说了秦始皇陵是帝王陵墓工程,以秦刑罚之酷、管理之严,相信没有人敢冒杀头之险去玩一票恶作剧的。况且,秦代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管理制度,每一尊兵马俑的身上都有其制作工匠的签名,上图即是一位名叫“宫朝”的工匠留在其制作的陶俑上的签名。

如此管理方式,使得工匠一旦出了差错,即使当时没被发现,过后也一样可以兴师问罪。以“绿面”恶作剧的严重性来看,够得上“满门抄斩”了。

因此,“恶作剧说”严重不靠谱。

猜想3:发生化学变化。

这种观点听上去似乎最有说服力:兵马俑埋在地下2000余年,与周围的土壤环境接触发生了化学变化;又或者因出土时氧化所致。

然鹅,问题是,与“绿面跪射俑”相依相伴了几千年的其他小伙伴儿为毛就没发生这些化学变化呢?(上图,同坑小伙伴儿)

有关专家经过对“绿面俑”面部彩绘层次结构以及彩绘材料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后,给出了如下答案:该俑面部的绿色并非色变所致,乃原创作之色。

呃欧!“化学变化说”在科学面前只能低头了。

猜想4:军中傩人(音“挪”)。

此观点认为:行军打仗,危险重重,为了驱邪祈福,军队中通常都设有专职的傩人,即主持祭祀祈祷仪式的神职人员,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巫师”。

傩人在行祭祀礼仪时通常都头戴面具、手执法器等。而当时的傩人所戴的面具很有可能就是绿色的(后世戴绿色面具的巫师很常见),因此,“绿面跪射俑”是军中的傩人。

此猜想的戳点在于,两国开战,如果连神职人员都不得不拿起武器去冲锋陷阵,这仗八成是要输了。显然,以秦国军事之强大完全用不到把神职人员派到弩兵方阵中去充当弓箭手的地步。

因此,“傩人说”也并非无懈可击。

(特别说明:上图为

其它猜想:

A.涂绿脸震慑敌人。千军万马中就一个绿脸,其震慑性能有多大?

B.野战部队的伪装效果。它的其他队友在哪里?

C.异族人员(脸色发绿的人种)。大秦部队吸纳了一部分外族人员加入到战争中。关于这种说法,很多人认为仍然是不靠谱之说,理由是“就吸纳了一个异族战士”?

关于“绿脸成因”的猜想五花八门,限于篇幅,不在此一一赘述。

最后,表表我的观点:我比较倾向于“异族说”。

或许,你会问“秦国万千大军中就只招纳来了一个绿脸族人?哦,如果你仅从已发掘的1、2、3号坑的出土情况看,好像是仅有一个绿脸族人。但是,说不定在那些没发掘的俑坑中也还掩埋着三、五个或更多的绿脸人呢?——我的猜想是,秦国所招纳的异族人原本就不是太多,而这有限的一小部分人被分派到了不同的方阵中……

小伙伴儿们,关于“绿脸的成因”问题,你有什么高见?说不定你就是那个解开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千古之谜的人呢(^_^).

更多精彩敬请

三:博物馆迷

        以前只知道在陆家嘴地区有一个马未都先生创办的“观复博物馆”,直到有一次在和其他同行聊天中才无意间得知那边还有个“上海震旦博物馆”。好奇心促使我一定要去看一下。

        特意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独自来到打卡目的地。实在说,不愧是在陆家嘴的博物馆,这装修实在是非常豪华。犹如五星级宾馆。先上几张照片。

        和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震旦博物馆”的入口处竟然在二楼。所以想要进入“震旦博物馆”必须要先走上室外的旋转楼梯。才能到达二楼的入口处。而“震旦博物馆的所有展览都在二层、三层和四层。

        难以想象,这么豪华的“震旦博物馆”竟然是一家如假包换的私人博物馆。实在说,作为一个博物馆迷,一开始我对里面的藏品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但是我发现我想错了。

        在“震旦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个神兽,下面的讲解也只有“神兽”二字。不过只要对这方面有一点了解就能发现这其实是一只“辟邪”。因为在神兽中,独角的为“天禄”,双角的称为“辟邪”。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照片中的这只神兽有两只角。头上一只角,嘴巴下面还有一只角。所以应该是“辟邪”。顺便说一下。另外还有一个博物馆门口也放着一只“辟邪”。这就是“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在靠近武胜路的南门外有八只神兽。其中就有一只“辟邪”。“辟邪”和“天禄”在古代都是用来祈求平安的。

        进入大门就是二楼。二楼是一个“中国古玉形纹设计特展”,也就是展览古代玉器的。在这里只说一件让我感到震撼的藏品。就是一套“金缕玉衣”。

先上图:

        先说一下金缕玉衣是怎么回事。金缕玉衣只存在于汉代。当时的人认为人在去世之后只要穿着玉做的衣服就能使自己的尸体不腐烂。所以贵族会穿着玉衣下葬。但是为了体现等级尊卑。汉代有规定。只有皇帝死后才能穿着由金线和玉片一起编织的衣服。这就是“金缕玉衣”。而诸侯王只能穿着由银线和玉片编织的衣服下葬。这就是“银缕玉衣”。其他有钱的贵族就只能穿由铜线和玉片一起编织的“铜缕玉衣”。当然当时的诸侯王怎么会满足于穿“银缕玉衣”下葬呢?反正皇帝不会把他们的坟墓挖开检查。他们就偷偷给自己制作“金缕玉衣”。等去世时就穿在身上。比如说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蜀汉君主刘备。他一直自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是谁呢?他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叫刘胜。据说他一共生了120多个儿子。他去世后就穿着金缕玉衣下葬。现在这件金缕玉衣收藏于河北博物馆。

        三楼是一个“宣德青花特展”。宣德朝其实就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朱瞻基的年号。朱瞻基的名声并不好。但是艺术非常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都知道明代的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六次都是在永乐朝。最后一次是在宣德朝。正是在宣德朝时期。宣德帝朱瞻基宣布不再下西洋。因为下西洋的花费太大。现在的人谈起这事总是充满惋惜。所以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在“震旦博物馆”,有大量宣德朝的青花瓷器。精美绝伦。随意上几张图。

        再上楼呢是一个佛教石像的展览。主要展出的是中国北魏时期和西方犍陀罗时期的石像珍品。北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政权。北魏朝特别重视佛教,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个石窟就是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可见北魏朝对于佛教的推崇。再说一下犍陀罗时期的艺术珍品。最早了解犍陀罗艺术是始于优酷上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叫“鸿观”。是“货币战争”一书的

        参观结束,意犹未尽。值得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