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正在遭受本土物种灭绝的浪潮!
发自澳大利亚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大约有80%以上的濒危动植物和栖息地,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到了2050年,澳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本土物种遭灭绝的浪潮。
这是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入侵物种解决方案中心(CISS)近日发表的澳洲本土野生生物遭受影响的研究结果。
研究报告联合作者谢泼德在一份声明中说:“紧急、果断、协调的行动对于阻止入侵物种的传播,以及保护我们非凡的、不可替代的本土动植物,至关重要,过往记录显示澳洲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出色。”
根据该研究,自欧洲人到澳大利亚定居以来,入侵澳大利亚的物种已经消灭了79种本土动植物。
此外,自196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已经花费3900亿澳元来应对入侵物种造成的破坏,目前,每年还在花费250亿澳元来对抗入侵物种。
谢泼德说,超过70%的澳洲物种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与其在害虫和杂草形成后试图控制它们的传播,不如预防它们入侵,这样更便宜、更有效。我们需要安全地利用新兴技术,振兴我们的生物安全研究和创新系统,投资于长期的战略研发。”
该报告将兔子、野猫、猪、狐狸和甘蔗蟾蜍列为澳大利亚最具破坏性的入侵物种。报告还指出,气候变化加剧了外来物种构成的威胁,因为自然灾害为野生动物的传播创造了机会。
澳大利亚是个独占一整块大陆的国家,这块大陆很早就与其它大陆分离,进化出很多独有的小动物,如果不是航海时代的出现,可能一直都不会被发现。
据统计,世界上的鸟类约650种,其中,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全球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所以,就连澳大利亚的国徽上都有动物图案。
总体上,澳大利亚有七种独特动物:袋鼠、考拉、鸸鹋、鸭嘴兽、针鼹、塔斯马尼亚恶魔、袋熊。不知道,这七种珍稀动物最终是否还能保存下来。

一:塔斯马尼亚魔鬼叫声

这部美剧,有幸从第一部开始到第八部全部看完,所以对情节的发展还是有一点完整的理解。

《权力的游戏》最后的结局这样安排,其实就是最好的结局。

首先,这部剧完整的展现了西方古代的社会结构,说到底社会的结构发展也就是我国周朝时期特别是东周时期,分封制、皇权衰败、诸候王之间相互攻伐不止、小民在乱世中,惶惶不可终日,人命如草芥!整整千年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没有再前进一步像中国一样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型统一大国。西方的社会结构就是这样由封建制一步到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西方的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中国比,是差的太远了,所以就社会的先进文明,还是中国的要强太多!

再说情节,把这个大陆比做一个国家的话,那这个国家有一个皇族,下面是七个诸候国,每个诸候国下又有各自的领主,每个领主的下面又一堆更小的封地主。皇权不停的在争夺中,所以乱源一直就存在,皇权的控制力下降使诸候这一个层级,也分成阵营或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攻伐。诸候下面的领主们或跟随各自的王争战、或起义。或反叛。这些狗血的情节就是为了权力,所以说《权力的游戏》一片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实现代版的《权力的游戏》每天依然在上演。很狗血、很血腥、很黄很暴力更很残酷!

小狼王最后是一个权力的平衡、是各方实力谁也灭不掉谁的没有办法的结果,也是谁也打不动的结果,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小狼王毕竟是个男的。可以传宗接代,王朝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个也不能拍,要不女权主义们又要BB 了。


二:塔斯马尼亚魔鬼兽

袋獾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类有袋动物,也是袋獾属大家庭中唯一没有灭绝的成员,仅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

由于其短小精悍的体型和别具一格的战斗方式,以及惊人的咬合力,它们被冠以“塔斯马尼亚恶魔”的称号。

塔斯马尼亚州历来是大型有袋动物的避难所,但在欧洲人登陆澳大利亚后,许多大型食肉有袋动物迅速绝迹。

因为当地居民认为这些动物会杀家畜,所以对这些动物展开了大规模的猎杀,袋獾由于身型小且适应力强而幸存下来。

1936年,澳大利亚的最后一只袋狼死去,这让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物种的重要性,于是濒临灭绝的袋獾成了保护动物。

此后,免于人类干扰的袋獾开始恢复自己的种群数量,但不幸的是,在20世纪末它们又染上了一种不治之症。

袋獾面部肿瘤病(DFTD)

这是一种非病毒性传染性寄生性肿瘤,染病的袋獾的口部开始出现表观病变和肿块,之后这些变化会从面部传染到全身并发展成肿瘤。

面部的肿瘤会严重影响摧毁袋獾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从而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最后被活活饿死。

除此之外,侵入身体内部的肿瘤会造成器官衰竭以及其他器官组织感染,这更加增加了它们的死亡率。

研究人员发现,被感染的袋獾群体在12-18个月内的死亡率达到了100%,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该病于1996年在塔斯马尼亚东北部的袋獾中首次发现,此后,已经传播到袋獾范围的95%,使袋獾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更严重的是,在2014年的时候,袋獾种群中又出现了变异的DFTD毒株(DFT2),这让疫苗的研发变得更加复杂。

据有关报道称,这种病变的毒株还可能扩散到其他相关物种,比如鹌鹑等,那样的话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势必遭受极大破坏。

肿瘤病是如何传播的

具有传染性的肿瘤病是极其罕见的,除了DFTD,只有犬传染性性病瘤,它是通过狗的性行为传播的。

那袋獾的面部肿瘤病是如何传播的呢?说来也好笑,肿瘤病之所以能在袋獾中大规模传播完全是袋獾自己的原因。

袋獾虽然小但却很好斗,常常因为争夺食物或配偶而大打出手,而它们进攻的方式显然是用嘴巴咬。

当两只袋獾在战斗中咬到对方的脸时,这种疾病就得到了传播,这也是为什么病情最先出现在脸上原因。

另外,也有科学家认为,叮咬不仅会导致肿瘤扩散,而且它也有可能是造成肿瘤病的罪魁祸首。

因为如果复发性的疤痕形成过程被突变打断,就可能会致癌,无法愈合的伤疤会长成一个外部组织,然后传播。

图为:痊愈的袋獾

“恶魔”有望战胜“病魔”

虽然袋獾整个种群的历史看起来充满了灾难与不幸,但最近传出的好消息是,它们正在慢慢适应并战胜肿瘤病。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之一是科学家发现变异基因组在整个种群中变化曲线开始趋于平缓,这意味着肿瘤病的传染性开始下降。

这种疾病追踪方法属于基因组学,一般用于追踪人群中的传染性病毒,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将其用于肿瘤分析。

另一个直观的事实是,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患病袋獾的面部肿瘤开始消退,出现了正常皮肤。

以前人们为了阻止疾病在袋獾中的传播而对患病袋獾进行了隔离,但疾病的传播速度却并没有减缓。

而之后人类的做法是,不过多干预袋獾种群,让它们自己适应这种可怕的疾病,结果是袋獾赢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袋獾适应肿瘤病的速度极快,在疾病肆虐的16年内,它们只演化了五代就适应了疾病。

前面我们说它们躲过了人类的捕杀,而如今对顽疾的战胜这一举动似乎还要更伟大,它们是家族中仅剩的成员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后

从诞生之日起,动物就与疾病之间就不断开展“军备竞赛”,一方想方设法变得更具侵略性,另一方则尽可能的提高防御能力。

这种防御能力可以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容忍适应,一种是抵抗反击。

人类的免疫系统显然属于后一种防御方式,而袋獾对肿瘤病的成功抵御则是一种完美的适应。

我们对癌细胞的态度倾向于消灭,但从袋獾的成功“抗癌”中我们或许可以学到新的思路和新的东西。


三:塔斯马尼亚魔鬼酒庄

与卡通不一样的是,袋獾不太会猎捕,主要以腐肉为生。它们也不会像龙卷风那样旋转,或用两只脚直立走路。它们看起来像是可爱的小熊,但是不要被它们所骗了。 一旦它们张开嘴巴,你就会看到有力的下颚,足以咬碎骨头和旧靴子。如果它灰白的耳朵开始泛红,快跑,这意味著它会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