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人口的匈奴,汉王朝四百年无可奈何,却被一道命令强迫西迁。
据说夏朝后裔创建匈奴,在蒙古草原驰骋,令中原王朝吃尽苦头,秦始皇能够吞灭东方六国,进而拓展南方疆域,唯独不能消灭匈奴,只能修筑万里长城防御。
汉王朝经过楚汉争霸的动荡,与匈奴在”白登之战”以和亲收场,但汉武帝不服气,于是发起对匈奴的北伐,汉王朝伤亡千万险些内乱,而匈奴内乱中走向衰落。
但汉王朝衰败匈奴便能崛起,东汉又是连续征伐,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但匈奴还是抓住机遇,在公元316年灭亡西晋,使北方大地陷入混战与分裂。
为何匈奴能够有如此强的凝聚力,从有记载的商代延续到西晋,长达1400年而未消亡,又为何在冉闵”杀胡令”下,消失在中国的史籍?
匈奴真的留下太多的传奇,是羞辱汉高祖刘邦的冒顿单于,还是迎娶”古典四大美女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匈奴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向您推荐《匈奴简史》,有助于您了解大汉王朝与匈奴的历史,书中更是有大量插图,便于学生理解,是学习古代史值得推荐的好书。

https://m.toutiaocdn.com/i6831883554025112072/?app=news_article\u0026timestamp=1592975044\u0026use_new_style=1\u0026req_id=202006241304030100140400890313ABF3\u0026group_id=6831883554025112072
【诗漫 大量精美插图】 匈奴简史 契丹简史 西夏简史 珍藏版3册

1、五胡乱华时期的冉闵,为什么没有进入教科书?

五胡乱华的南北朝,历史记载极为混乱,是五胡人写的历史,把冉闵写成了恶魔,实际上冉闵就是五胡的噩梦,他灭了竭族,氐族,白匈奴,铁弗,拯救了汉人。后人写这段历史,缺乏真实的历史资料,冉闵的历史事实留下的极少。

因为他在历史上无足轻重啊!就当了不到两年皇帝,他能上刘子业也能上

2、为什么历史书上都没有冉闵这个人物呢?

很简单,因为冉闵不够格。

从武勋来说,他建立的冉魏地盘不是很大,时间也不长,只能说是当时一个强力军阀。他踩着羯胡登上王座,闯下赫赫威名,又不幸成为后来者慕容鲜卑的踏脚石。

从道德来讲,他是羯胡石虎的义孙,反胡杀胡只是因为觊觎大位,并不是要救汉人江山。杀胡令杀了不少胡人,基本把他干爷爷一家杀绝了,羯胡可以说亡在他手上。但要说力挽天倾,救汉民族于水火,当时没人能做到。若论当时的汉家英雄,应该是刘琨祖狄桓温谢玄刘裕这些人更有资格。至于说拯救汉人,冉闵未必及的上缓和胡汉矛盾的苻坚,汉化改革的孝文帝吧。

综上,个人认为,冉闵类似于吕布这样的大军阀,是当世枭雄,称不上千古名将或者民族英雄。别拿冉闵和韩信岳飞比了。

3、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的有,岳飞的养子岳云就是使用双锤。

锤子并非不实用,古代战场让它必须实用。

锤有长短两种,正式装备的长柄锤,大约在115~140厘米左右,短柄锤则只有几十厘米长。由于短柄锤夹带方便,常用作暗杀装备。

在唐宋以前,锤子并没有大规模出现在战场。

这主要是锤子有着很多自身的缺陷。


第一,锤子重量远远大于枪矛刀甚至斧。

一把朴刀,往往不过几公斤而已。木杆长矛也差不多。

而即便最小的战锤,至少有20公斤,大的就没边了。

这么重的武器,就必须使用者有强大的臂力才能舞动,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



第二,锤子格斗上有很大缺陷。

锤子只能砸和挡,而且必须有较大幅度的舞动幅度,速度相对较慢。

它重心太前了,这直接导致非常难来回抡,抡出去非常容易,但收回来极难,也就是回手难。

相比可以快速刺、砍、削的刀矛之类,拿锤子格斗很不利,很容易被杀。

岳云就因此差点挂了:《宋史》记载:“颖昌大战,无虑十数,出人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


但是唐宋以来,锤子等打击类武器却越来越流行,原因只有一个:铠甲的发展。

唐开始,士兵的铠甲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重步兵和重骑兵,他们的铠甲不能可以对付弓箭,近战也很难被刀矛刺穿。

这种情况下,打击类武器的时代就来了。

任你铠甲再厚,我当头一锤,你也得死;我当胸一锤,你也得骨折。


敲棒、骨朵、狼牙棒之类,从大概念上来说都属于“锤”的范围。

宋朱彧《手书》中说:“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可见这些兵器很可能是宋代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

而传入后也很快得到了宋朝军方的使用,比如《水浒传》中的秦明,用的就是狼牙棒。

不过随着明代火器的兴起,铠甲也就越来越薄,那么锥子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清代绿营装备的短柄双锤, 每只长二尺, 重仅一斤多,等于是健身用品了。

历史上用双锤的武将有许多,比如隋唐时期的西府霸王李元霸,他用的双锤重量是历史之最,双锤共重800斤,据说能抡起这对“擂鼓瓮金锤”的人只有汉朝的伏波将军马援和元霸二人。

据说他是金翅大鹏鸟转世。他用双锤一个人把十八路反王的军队像拍黄瓜一样,杀的185万人的军队只剩下不足65万人,李元霸真正做到了秒杀。


Δ李元霸

另一个用双锤的是《隋唐演义》中的裴元庆裴三公子。他手持一对银锤,重三百斤。坐骑“抓地虎”。传说他为哪吒转世。因硬接李元霸三锤而名扬天下。后被新文礼引入庆坠山,命丧火雷阵中。

第三个用双锤的是隋唐好汉草包肚子齐国远,据说齐国远用的是一对金锤,不过是用金纸糊的,这一对超大号的金锤,吓跑了李元霸,唬住了秦琼和裴元庆。待到双方兵器碰撞,纸锤立刻就露出马脚。齐国远的一对金锤是蒙人的家伙式。


Δ裴元庆

第四个是隋唐时期的梁师泰,梁师泰是天下第十五条好汉,是挂锤庄庄主,后成为李元霸的开路先锋。他手中一对镔铁轧油锤共重160斤,曾两锤将天下第十八条好汉,瓦岗五虎之一的单雄信震的两手酥麻,虎口震开。后在天昌关被伍天锡杀死。

第五个是南宋的岳云,岳云手执一对擂鼓瓮金锤,单锤重86斤,双锤共重172斤。他一生战绩主要有:锤震金弹子,两战陆文龙,大闹朱仙镇。可惜年纪轻轻刘和父亲岳飞一起被秦桧陷害而死。死时年仅23岁。

第六、《说岳全传》里的“八大锤”。八大锤指的四个人,除了岳云外,还有铁锤将狄雷,手执镔铁亚油锤、铜锤将严成方,手执一对青铜倭瓜锤、银锤将何元庆,手执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


当然历史上用双锤的武将还有不少,亲们知道多少呢?



我是秉烛读春秋,加关注谈谈历史,感谢点赞和留言评论

我们在很多演义或评书中常常可以见到一名武将,这位大将力大无穷,手持双锤游走于两军阵前。可以说我们对双锤这个武器并不陌生,比较有名的《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大明英烈》中的朱沐英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都使用双锤这个武器。那么历史上真的有使用双锤的武将吗?

双锤的优缺点非常突出,优点是“重”,缺点是“太重”。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双锤武将形象往往力大无穷,所向披靡,凭借手中兵器的重量取得过很多优势。双锤由于力量过大,面对盔甲有天然的优势,在重甲盛行的时代,锤这种武器也必然会受到重视。而在现实中,“力大无穷”这个使用双锤的先决条件很难达到,所以使用双锤的武将也是少之又少。

我们先从双锤的这个武器本身下手,双锤这个武器确实存在,但一定不是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那样。真正的双锤锤头也就拳头大小,分量很足,但并没有那么沉,相应的对阵的优势也不会有那么大。由于双锤的使用并没有普及,对于锤的尺寸也没有什么要求,一个铁球加上一根铁棍,制作极为方便。

正是由于双锤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锤头又形式多样,所以很多武将使用的武器也会笼统的被归到双锤一类。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岳飞的长子岳云,我们对岳云使用的武器一直都存在误解,岳云使用的是一种叫锥枪的武器。这锥枪看起来似枪非枪,似锤非锤,使用起来可刺可砸,但随着后人的口口相传,就形成了手持双锤的小将岳云形象。

和岳云一样游走在使用双锤边缘的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名将萧摩柯,萧摩柯使用的武器是“骨弭”,也有人说萧摩柯使用的就是双锤。《陈书·萧摩诃传》的记载是这样的“明彻乃召降人有识胡者,云胡著绛衣,桦皮装弓,两端骨弭。明彻遣人觇伺,知胡在阵,乃自酌酒以饮摩诃。”笔者认为,可以考证的萧摩柯使用的武器就是铣鋧,同样是《陈书·萧摩诃传》:“摩诃遥掷铣鋧,正中其额,应手而仆。”

那么有没有实实在在使锤的武将呢?《史记》中对秦始皇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这位大力士想要用铁锤袭击秦始皇,结果打偏了,而且没有第二击的机会,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确实有人使用锤作为武器,因为威力大,可以破开防护。第二,锤太重,不容易控制,甚至无法连续作战。

综上所述,由于制作工艺等级太低,双锤这个武器应该是确实存在过的,而且确有招式在民间流传,但使用双锤成名的大将却是凤毛菱角。文学作品中杜撰的使用双锤的形象多是为了迎合人物形象,丰满情节,并没有历史原型。